公子騑(?―前563年),姬姓,字子驷,郑穆公之子,郑灵公和郑襄公的弟弟,春秋时期郑国大夫。 公元前605年秋,郑襄公继位,封公子騑为大夫。公元前571年,郑厘公继位,封公子騑为执政大臣。公元前566年,公子騑谋杀郑厘公,改立公子嘉为郑国国君,是为郑简公。公元前563年,公子騑被杀。 公子騑被杀后,郑国的大夫公孙虿、子西、子产等人领兵平定了尉止的叛乱。郑简公又任命公子嘉(子孔)为郑国的执政大臣。
相关推荐
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中,清朝的兴衰变迁尤为引人瞩目。其中,道光帝爱新觉罗·旻宁的统治时期,既体现了清朝皇帝勤俭治国的传统美德,也见证了帝国由盛转衰的无奈现实。 一、道光帝的勤俭治国理念 道光帝,清朝第八位皇帝,于1820年即位,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统治。面对清王朝历经两百年后的积弊丛生,道光帝以“躬行节俭为天下先”为治国理念,力求通过个人节俭带动朝野上下形成节俭之风,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...
为什么元代没有呢?首先是蒙古人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。其次,蒙古人思路比较单纯,认为其他民族对马背民族是构不成威胁的。 关于元代,普通读者头脑中的印象可能只有以下关键词:、混乱、四等人制……有人说,元代是中国历史的黑暗时代。其实元代在治理上也有它的优长之处。比如元代没有。 一般来讲,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往往会对汉人知识分子的文字多加注意,警惕他们讥讽本族,鼓动民族主义情绪。清朝因为虏、胡、蛮...
在历史的尘埃中,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令人唏嘘不已。小明王韩林儿,这位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,他的离世便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谜团。究竟韩林儿是如何身亡的?他的死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,还是另有隐情呢? 韩林儿,作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人物,其生平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关于他死亡的细节,历史资料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。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,韩林儿在南下应天(今江苏南京)的过程中...
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《鹿鼎记》中,韦小宝以其独特的性格和非凡的智慧,在江湖上书写了一段传奇。他虽不会高深武功,却凭借一系列过人之处,在波诡云谲的江湖世界中,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王者。 一、机智过人,应变自如 韦小宝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机智与应变能力。面对复杂多变的江湖局势,他总能迅速找到应对之策,无论是化解危机还是谋取利益,都显得游刃有余。他的头脑灵活,善于察言观色...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北伐作为南方政权向北方发动军事行动的一种形式,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。从地理、经济、军事到文化等多个方面,北伐的难度都远高于其他方向的军事行动。 一、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 中国古代的地势西高东低、北高南低,北方多平原,南方多丘陵山地。这种地形使得北伐部队在进军过程中,往往需要翻越重重山脉,穿越艰难险阻。同时,北方政权凭借地势之利,可以居高临下,对南方形成有效的防御态势...
在中国历史上,刘伯温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邃的预测能力而著称,被誉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之一,更是被民间传颂为能与诸葛亮比肩的智者。然而,这样一个被传能“前知五百年,后知五百载”的传奇人物,却对自己的死亡时间束手无策,这不禁令人感到好奇与困惑。 一、刘伯温的生平与卓越才智 刘伯温,本名刘基,字伯温,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、家、文学家。他自幼博览群书,精通天文、历法、兵法、性理等...
以前的皇帝大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,很少谈得上真正的爱情。但研究清史会发现,从太祖到溥仪,十二个皇帝几乎每一位都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故事。 努尔哈赤最爱 阿巴亥 孝烈武皇后(1590年—1626年),乌喇那拉氏,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,皇太极继母。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妃,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,即第十二子阿济格、第十四子多尔衮、第十五子多铎。 皇太极最爱 海兰珠 海兰珠,博尔济吉特氏...
在中国明代历史上,邹元标与张居正的关系堪称复杂多变。两人从最初的师生情谊,到后来因立场不同而成为政敌,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与争议。 一、师生情谊的起点 邹元标(1551年-1624年),字尔瞻,别号南皋,是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,与顾宪成、星并称“东林党三君”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9岁即学习儒家经书,20岁时跟随嘉靖进士胡直出游,遍历名山大川,饱闻各家学说。邹元标于万历五年(1577年)考中进士..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