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 历史故事
崔永东先秦法家学派的和谐意识

崔永东先秦法家学派的和谐意识

法家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重视法治的学派,故也主张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社会和谐。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就说:“以刑去刑,国治;以刑致刑,国乱。” (作者:崔永东,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院院长) 和谐,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动态、具体、相对的统一,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、互助合作、互利互惠、共同发展的关系。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,儒家“和为贵”的和谐观最具代表性...

康熙皇帝与天花命运的转折与医学的奇迹

康熙皇帝与天花命运的转折与医学的奇迹

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多舛的故事感动着后人。其中,清朝权臣索额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与波折,最终以悲剧收场。 索额图,满洲正黄旗人,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要官员。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,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权力的渴望。 关于索额图的年龄,史料记载他生于公元1640年,卒于公元1703年。因此,他享年63岁。然而,关于他的死因...

张国硕再论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

张国硕再论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

甲骨商代“非档案说”是针对甲骨“王家档案说”而言 ,意在否定“商人存在较强的甲骨档案意识”之观点。“王家档案说”和“非档案说”对档案一词的定义有相同的认识。 (作者:张国硕,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 笔者曾撰写了《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》(以下简称《非档》) 一文 , 认为商代人并未把甲骨文当作档案看待。此文在《档案学研究》1999年第 2 期发表之后 , 在档案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...

唐诗韵柳宗元下极度痛苦孤独的柳州生活

唐诗韵柳宗元下极度痛苦孤独的柳州生活

子厚柳州诗,多哀怨之音 (作者:人学研究网·中华典艺网·诗栏目编辑部【七步】) (接上) 公元814年,“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,凡十年不量移,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,悉召至京师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被贬谪十余年的革新派人物逐渐被朝廷召回。公元815年1月,柳宗元收到召回诏书,前往长安。他以为自己被召回当另有重用,极为兴奋,朝中有人主张启用柳宗元...

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

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

在战争频仍的时代,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,以一介布衣之身,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,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。 (作者:马作武,中山大学教授) 作为“农与工肆之人”的代表,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,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、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、新秩序。为此他自立门户,聚徒讲学,且热衷游说,不输儒者,故有“孔席不暖,墨突不黔”之说...

孟庆云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

孟庆云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

在中国古代科学中,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,它还以自然哲学等文化意蕴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,也是赋予中医学特质的重要因素。 (作者:孟庆云,中国中医科学院原所长) 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 在中国古代科学中,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,它还以自然哲学等文化意蕴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,也是赋予中医学特质的重要因素。 中国是数学的发祥地之一,其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。古代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&ldquo...

品味古籍惜哉墨子

品味古籍惜哉墨子

墨子及门人尽力为人们做好事,功成不受赏,施恩不图报,行侠仗义,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。《淮南子》记载: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,皆可使赴火蹈刀,死不还踵。” 在法家崛起以前,墨家是和儒家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,被时人并称为“孔墨显学”。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,他的思想共有10项主张:兼爱,即治国者应“兴万民之利,除万民之害”...

唐圭璋我学词的经历

唐圭璋我学词的经历

当前,古籍新资料层出不穷,令人欢欣鼓舞。欧美日本也竞研汉学,不遗馀力,我国老中青同志更应该结合起来,为发扬祖国文化遗产而刻苦钻研,攀登高峰。 (作者:唐圭璋,学、东北师范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) 我在南京读中学时,只读过一些古典诗文,对词曲虽爱好,但涉猎不多。一九二二年,我二十二岁,考进了东南大学(后改名中央大学,旧址即现在的南京工学院),开始从吴梅先生学习词曲。 ...

叶舒宪八千年的玉文化

叶舒宪八千年的玉文化

玉文化从8000年前开始,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赤峰地区的兴隆洼文化。随后逐渐传播到各地。到距今四千年时,我国除西部高原以外基本上被玉礼器覆盖。 (叶舒宪: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) 华夏文明的祖根记忆,在孔子时代是祖述尧舜,但孔子不知有三皇五帝。司马迁《史记》将文明史之根延伸到炎帝黄帝,距今约五千年。所以国人向来信奉上下五千年的国族历史。西学东渐以来,现代学界秉承西方&ldquo...

启功我心目中的郑板桥

启功我心目中的郑板桥

二百数十年来,人无论男女,年无论老幼,地无论南北,今更推而广之,国无论东西,而不知郑板桥先生之名者,未之有也。 (作者:启功,教授、书画家、文物鉴定家、红学家、国学大师) 《书法丛刊》要出一辑郑板桥的专号,编辑同志约我写一篇谈郑板桥的文章。不言而喻,《书法丛刊》里的文章,当然是要谈郑板桥的书法。但我的腔子里所装的郑板桥先生,却是一大堆敬佩、喜爱、惊叹、凄凉的情感。一个盛满各种调料的大水桶...

吴虞吃人与礼教

吴虞吃人与礼教

如下 (作者:吴虞,历史争议人物。生卒时间(1872-1949),原名姬传、永宽,字又陵,亦署幼陵,号黎明老人,四川新繁(今成都市新都区)龙桥乡人。早年留学日本,归国后任四川《醒群报》主笔,鼓吹新学。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,不久到北京大学任教,并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《家族制度为主义之根据论》、《说孝》等文,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,在“五四”时期影响较大。胡适称他为“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”...

周炽成兼论法家的概念及儒法关系

周炽成兼论法家的概念及儒法关系

本文拟对一些老问题如“法家”概念问题、法家代表人物问题、儒法关系问题等提出一些新的思考。 (作者:周炽成,华南师范大学与行政学院教授) 关于法家,前人已有太多的说法,但其中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说法事实上是存在问题的。本文拟对一些老问题如“法家”概念问题、法家代表人物问题、儒法关系问题等提出一些新的思考。 一、关于先秦是否有法家的争议 一般人会觉得,先秦有法家是毫无疑问的...

叶嘉莹终古挚情能似此品读韦庄思帝乡

叶嘉莹终古挚情能似此品读韦庄思帝乡

“词”这种韵文体式,原本是一种合乐的歌辞。据五代时期欧阳炯的《花间集•序》记叙,当时文人诗客着手写“词”,大都将其视为歌筵酒席间供歌儿酒女演唱的艳曲。 思帝乡 韦庄 春日游。杏花吹满头。陌上谁家年少,足风流。 妾拟将身嫁与,一生休。纵被无情弃,不能羞。 “词”这种韵文体式,原本是一种合乐的歌辞。据五代时期欧阳炯的《花间集•序》记叙,当时文人诗客着手写“词”...

叶嘉莹诗的三个层次

叶嘉莹诗的三个层次

我们要体会一个人的诗,该怎么样进去?如果他是从自然感发写出来的,那我们就从自然感发来欣赏它;如果他是用思索写出来的,那我们就要用思索去寻求它。 (作者:叶嘉莹,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国际儒合会荣誉顾问) 一、长大学诗VS从小吟诗 很多人是从小就作诗的,像杜甫“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”,七岁的时候写诗的オ思已经发展得很好了。开口就能咏凤凰...

叶嘉莹读书曾值乱离年

叶嘉莹读书曾值乱离年

读书曾值乱离年,学写新词比兴先。历尽艰辛愁句在,老来思咏中兴篇。 (作者:叶嘉莹,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国际儒合会荣誉顾问) 我读书的时候,恰好是抗战的八年。我1924年出生,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,我只有13岁,当时在读初中二年级。我大学毕业,是1945年抗战胜利时。1979年前后,我开始回到南开教书的时候,跟很多老同学在北京聚会,我在京写了十二首小诗,其中一首是: 读书曾值乱离年...

叶嘉莹那些古诗中容易读错的字

叶嘉莹那些古诗中容易读错的字

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、吟唱,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,伴随的声音,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。 (作者:叶嘉莹,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国际儒合会荣誉顾问)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,诗词中很多字的古代读音,跟现在所读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。中国古代有些字是入声字,也属于仄声。入声字是指在字尾有/p̚/、/t ̚/、/k ̚/ 的收尾,现在的“普通话”已没有这个发音...